我的油布伞:非遗手艺的温度与传承故事

一、一把油布伞,承载六代人的匠心

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雨中那把沉甸甸的油布伞?在安徽泾县孤峰村,郑国民一家六代人与“我的油布伞”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从清末的走街串巷到如今的非遗名录,一把油布伞历经12道大工序、80多道小工序,每一把都凝结着手艺人的体温。郑国民说:“这伞欺生,没十年功夫做不成精品。”

如今,他的小厂一年产出十万把伞,既有30元的实用款,也有千元的收藏级艺术品。但最让他骄傲的,不是销量,而是油布伞从“遮雨工具”变成了“文化符号”。

二、从濒临消失到走向全球

上世纪,洋伞的冲击曾让油布伞几乎绝迹。郑国民的父亲是泾县油布伞厂最终一任厂长,关厂时满是不甘。而郑国民的逆袭,靠的是一次“叛逆”的创新——他把伞面半径从60厘米扩大到1.3米,做成遮阳伞,瞬间打开了市场。

“传统手艺不能只会守旧。”他笑着说。如今,“我的油布伞”不仅出现在影视剧里,还远销东南亚、欧洲。蕾丝伞面、二节伞骨,老手艺也能玩出新花样。

三、传承的困境:谁来做第七代人?

虽然油布伞火了,郑国民却愁眉不展:“年轻人宁愿送外卖,也不愿学这门手艺。”他的女儿在杭州做游戏设计,对家传手艺“看腻了”。厂里73岁的老工人还在穿针引线,而郑国民只能一边教徒弟,一边盼着女儿回心转意。

“画龙容易,点睛难。”他总念叨这句话。非遗的名号带来了关注,但真正能沉下心传承的人,依然寥寥无几。

四、小编归纳一下:油布伞不只是一把伞

“我的油布伞”背后,是手艺人对文化的坚守。它挡过江南的雨,遮过街边的摊,如今又成了墙上的艺术品。郑国民的梦想很简单:希望更多人知道,这把伞的价格不在价格,而在那一笔一画熬出的桐油香。

下次雨天,若你撑起一把油布伞,不妨摸摸它的竹骨——那一个家族六百年的故事,也是一代匠人留给全球的温度。


您可能感兴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