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诗句在此山中:探寻苏轼笔下的绿意仙境

开篇:千古名句与庐山的灵魂

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苏轼的这句诗,让庐山成了文人墨客心中的谜题。但季羡林先生却说,苏轼“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”。那么,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?或许答案就藏在“庐山诗句在此山中”的绿意里。

绿是庐山的灵魂

季羡林笔下的庐山,是一片“浓绿的大洋”。从山脚到山顶,松柏、杉树层层叠叠,连空气都仿佛染上了青色。这种绿不是单调的,而是有层次的——白云掠过时,浓绿转为青蒙,宛如水墨画中的晕染。难怪季羡林用“秀润”二字概括庐山,而苏轼的诗句虽流传千古,却少了这份对“绿”的执念。

身在此山,怎样识得真面目?

苏轼说“身在此山中”因此看不清庐山,但季羡林偏偏反其道而行。他在含鄱口远眺时写道:“识得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为什么?由于只有深入庐山,才能体会它的细节:飞瀑的声响、松涛的韵律、云海的变化……这些都不是远观能感受到的。所谓“庐山诗句在此山中”,或许正是提醒我们:真正的诗意,藏在亲身体验里。

从泰山到黄山,为何庐山独特别致?

季羡林游过泰山,感叹其“伟大”;赏过黄山,折服于它的“诡奇”。但庐山不同——它没有泰山的帝王气,也没有黄山的险峻,而是以“秀润”征服人心。这里的绿不张扬,却无处不在;不惊艳,却让人念念不忘。正如那句“庐山诗句在此山中”,它的魅力需要慢下来,细细质量。

小编归纳一下:你的庐山,是什么颜色?

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座庐山。苏轼看到的是迷蒙,季羡林读到的是绿意,而你的答案呢?或许只有亲自走进这片“浓绿的大洋”,才能写下属于自己的“庐山诗句在此山中”。下次登临时,不妨问问自己:我抓住庐山的灵魂了吗?


您可能感兴趣